学术之声 首页 - 学术之声 - 正文
吴传清 董 旭:中部地区如何发力先进制造
时间:2017-03-13  阅读:

  【编者的话】 中部地区是我国新一轮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区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科学确定了新时期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其中一个就是“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未来,中部地区发力先进制造,需要在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绿色化、服务化以及开放合作上下功夫,切实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对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新时期中部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新的战略定位——“一中心四区”,即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

  从2006年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到2016年贯彻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10年间,中部地区制造业在政策红利的刺激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速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从2006年的12.7%提高到2015年的21.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比亦大幅提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为中部地区进一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中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发展对资源、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依赖较重,质量不高、结构不优的投资驱动型特征显著,产业转型升级、增长动能转换面临严峻挑战。

  基于此,促进中部地区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在巩固原有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按照“五化”(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绿色化、服务化)同步的路径实施推进。

  高端化发展:找准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突破口

  一是推进传统优势制造业走向中高端。着力解决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和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制造业产能过剩矛盾。完善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创新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在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传统优势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拓展。

  二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部地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壮大,强化提升光电子通讯、集成电路、卫星导航、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推进人工智能、3D打印等前沿领域创新应用。

  三是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发挥中部地区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材料等重点制造业领域的科技优势,开展制造业基础前沿、关键共性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创新,增强制造业基础创新能力;推进中部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搭建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平台;优化现有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布局,围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行业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智能化发展: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一是全面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强化顶层设计,编制中部地区省级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市县级智能制造具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围绕制造业领域关键环节,主攻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产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依托龙头企业,在重点制造业领域建设智能工厂。分类型、分区域实施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二是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行动,着力在先进装备制造、智能感知元器件、工业云平台、新型人机交互等制造业核心领域取得突破,引领全国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发展。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在智能检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应用,建立中部制造业基础数据库,实现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集聚化发展:优化制造业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

  一是建设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部地区应依托全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优势,建设一批规模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专业细分领域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同时,中部地区拥有众多革命老区,可借助深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二是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整合资源要素,以县域为单位形成专业化制造业生产要素集聚洼地,改造提升中部地区现有产业集聚区。依托京广、陇海、长江沿线等中部地区主要发展轴,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产业、企业、要素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升级,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大力培育和引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绿色化发展:构建高效、清洁的绿色制造体系

  一是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循环利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行循环生产方式,针对工业固体废物研究推广先进的循环再利用技术。发展再制造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制造产业链绿色共生。

  二是推动制造业生产过程清洁低碳。针对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等高污染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广绿色制造工艺。控制削减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消费量,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率,促进制造业低碳转型。加强绿色制造产品研发应用,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和电器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

  三是打造绿色制造全产业链。科学规划现有工业园区,以产业生态链接和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鼓励企业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产品生态化,打造完整的绿色制造生产和供应链条。探索生态化链式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产业绿色转移和科学承接。强化绿色监管,实施绿色评价和责任报告制度。

  服务化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一是强化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和综合集成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制造业企业自动生产、系统管理、远程监控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是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在主要中心城市和重点经济区开展试点示范,引导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建立自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融资租赁、供应链管理等新服务业态。

  三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在中部地区设立总部,打造合肥、长沙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和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郑州和武汉国际物流中心,发挥其在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围绕核心产品发展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等业务,实现制造产品线上线下无缝对接。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强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功能区建设,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

  开放合作:培育中部先进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中部地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在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绿色化和服务化的同时,还要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强化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培育竞争新优势。一是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深度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领域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开发。二是全面推进双向开放。坚持招商引资引技引智并重,提高制造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提高制造业企业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三是深化产城融合与区域内合作。确保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与中部地区几大城市群相互协同,开展区域内省市县三级在制造业领域的协调合作。(作者单位: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注:本文系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资助课题《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总体思路研究》(课题负责人吴传清)的阶段性成果;刊于《经济日报》之《理论周刊》(2017年3月13日第16版)。